犬木塘祁东项目:“三线”齐发力,打造人才培养的“练兵场” | |||||
| |||||
犬木塘祁东干支渠项目践行“人力资源是项目第一资源”的理念,坚持在推进过程中加强人才培养锻炼,构建“三线人才支撑体系”,以人才优势助力项目履约。 自项目启动之初,团队便秉持着“在实战中培养,在挑战中成长”的理念。在紧张而有序的项目推进过程中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人才锻造计划”正悄然展开。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实施,更是一次“水利水电”项目人才培养的宝贵契机。 项目团队成员都很明白,犬木塘水库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投资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,是国家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,其宛如一块璞玉,其精巧与复杂并存,对参建管理人员来说,使命光荣,而责任巨大。因其作为湖南省历史上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,但其所涵盖的业务种类繁多,施工难度复杂,堪称对团队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,也对施工管理人员个体提出了极高的要求,没有过硬的“金刚钻”,如何能揽下这般瓷器活?唯有不断锤炼自身的能力和水平,方能在岗位上立身,并发挥出关键的作用。因此,人才队伍建设被视为项目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,在铸就精品工程的路上,每一位成员都被视为潜在的“明日之星”,被赋予了充分的信任与责任。 犬木塘片区党支部副书记、祁东项目工地经理曾彬表示,“我们要认真践行“用人先育人”的理念,尽可能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和办法,打好人才培养这场攻坚战。”为此项目部积极构建人才支撑体系,精心设计了《项目职工能力提升方案》,根据项目特点和职工需求,量身定制了《培训计划》,确保培训内容能够紧密贴合项目实际。 项目部弘扬“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追求卓越”的工匠精神,聚焦工程分布范围广、施工线路长,作业种类多,涉及专业领域广,施工强度高等问题,匹配管理需求,采取“岗位培养+一线作战”的双轨模式加强团队培养,创新提出构建“三线人才支撑体系”,打造人才培养的“铁三角”。 具体实施过程中,将项目划分成数个工区组织施工,由工区统筹所辖范围内的技术、安全、施工、质量管理及协调工作,为工区团队成员提供锻炼技能的舞台,打造人才培养的“练兵场”“主战场”。 第一线:班子成员包保单元——“传帮带”与“动态优化” 根据项目管理核心任务及其需求,班子成员按工区认领包保单元,其核心作用是目标设定、建立信任、专业赋能、风险管控。班子成员负责团队目标的设定,制定培养计划,及时发现短板并优化培养流程,通过整体资源协调,构建人才支撑体系。同时,持续评估团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培养计划的效果,动态调整团队提升的策略和方法,发挥“传帮带”的作用,全程指导工区管理人员尤其是青年员工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,并针对不同团队成员的能力和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和支持,赋予其独立承担关键任务的权限(如爆破参数调整)。加强风险管控,尤其是在团队成员面临困难及挑战时,确保团队成员持续成长和团队目标的有效实现。 第二线:工区实战平台——“练兵场” 项目环境的复杂性,决定了人才培养必须“沉下去、实起来”。 项目部给予团队成员充分的信任,鼓励管理人员承担责任和挑战,在工区岗位上历练自我。同时,通过绩效评估与潜力测评,锁定优秀青年员工,优先安排至工区历练。一个工区犹如一个“小项目”,工区作为项目部的前线作战单元,团队常备2~4个管理人员,其核心作用是:对外协调、施工组织、技术攻坚、风险预判和应对,用以保障一线指挥,快速解决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突发问题,确保具体施工任务的落地。“现场即课堂”,工区的敏捷施工,离不开工区管理人员建立协作机制,破除“部门墙”,消除“专业”壁垒,跨“专业”配合。工区管理人员要确保工区高效运转,就得不停地去学习,用以提升应对复杂场景及驾驭全局的能力。比如在隧洞爆破作业方面,各工区通过经验共享,开展在爆破设计优化、施工工艺改进、围岩控制强化等多个维度的持续复盘总结与创新,分析超/欠挖原因,开展围岩控制、单耗控制等技术,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、安全性及工程质量。过程中,项目部为工区设定挑战性目标(如火工品单耗),允许管理人员在可控范围内试错,并通过复盘总结形成改进闭环,逐步提升。工区管理人员尤其是青年员工在工区实践中掌握爆破优化、围岩控制等核心技术,成长为复合型人才。最终,实现了从“压担子”到“给路子”的人才培养全周期管理。 第三线:职能部门赋能单元——“工具箱”和“知识库” 后方各职能部门做好专业支撑单元,履行好“赋能者”的角色,通过专业能力赋能工区,保障前线作战的高效性和专业性。具体来说,赋能单元负责技术方案、工具及方法,并开展培训,定期组织技术分享会、经验交流会等活动,确保技术措施到位。赋能单元同时做好专业赋能,定期开展培训及演练,提升执行者快速反应能力。并通过建立“问题—解决方案”数据库,将各工区实践的经验(如爆破及围岩控制技术)转化为可复制的管理工具,推广至各工区,实现了知识的沉淀和能力的迁移,实现了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。 “铁三角”的实践证明,将管理人员尤其是优秀青年员工,有潜质的苗子安排在工区历练,打通了项目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米。其本质是通过沉浸式实战激活其潜力,通过“压力驱动+资源支持+制度保障”的组合拳,赋予青年员工独立承担关键任务的权限和能力,不仅解决了项目部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,更通过“以战养战”的机制,为项目部构建起可持续的人才供应链。 事实证明,只有在复杂施工环境中磨炼管理能力和心性,项目团队成员尤其是青年员工才能“敢干、能干,会干”。经过2年多以来的实践,项目团队的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,他们在项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实现人才与项目的双向赋能、共生共荣,解决了“能力如何长出来”及“人才为何留下来”的难题。 自项目“三线人才支撑体系”实施以来,职工队伍离职率为零。优先提拔在工区表现突出管理人员,尤其是青年员工,并予以重任,项目开工至今,共计培养提拔15人,为项目的成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同时,同时为公司输送项目经理2名,项目班子成员1人,其他各类干部10余人,为公司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贡献了力量。 | 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